首页 3字成语 4字成语 5字成语 6字成语 7字成语 8字成语 9字成语 10字成语 成语大全

成语大全

郑卫之音


郑卫之音的出处


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‘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惟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敢问古乐之如彼,何也?新乐之如此,何也?’”

郑卫之音的解释


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
郑卫之音的近义词


濮上之音,郑卫之声,郑卫之曲,靡靡之音,

郑卫之音的相关成语


郑卫之音,郑卫之曲,郑卫之声,鲁卫之政,郑卫桑间,北鄙之音,靡靡之音,濮上之音,绕梁之音,桑间之音,丝竹之音,亡国之音,弦歌之音,弦外之音,正始之音,

郑卫之音的造句


郑卫之音”问题研究综述陈宗花黄河,生命的歌王小路5孟云飞文艺评论。

“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,呕吟感伤,扬激楚之遗风”,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耳。

比如新郑、滑县,是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,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;先秦十五国风,河南一省就占了郑、卫、宋、陈、桧、王六‘风’。

“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唯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

相传战国时魏国统治者魏文侯,就抱怨过“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唯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

雅乐即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舞蹈,形成于西周初年,与代表民间俗乐的“郑卫之音”相对应。

“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,男女亦亟聚会,声色生焉,故俗称郑卫之音

第九集《大河之风》——明清以来,中原剧种有80种之多,且至今散发出远古中原丰沛热情的“郑卫之音”。

光武帝不喜浮华,克勤克俭,登基多年,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,色无重彩,耳不听郑卫之音,手不持珠玉之玩。

郑卫之音的详解


成语名称: 郑卫之音

成语拼音: [zhèng wèi zhī yīn]

成语解释: 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
成语出处: 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‘吾端冕而听古乐,则惟恐卧;听郑卫之音,则不知倦。敢问古乐之如彼,何也?新乐之如此,何也?’”

成语例句: 明·刘元卿《贤奕编·家闲》:“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,市巷之语,郑卫之音,未尝一经于耳。”

是否常用:

感情褒贬: 中性成语

成语词性: 作宾语;指-乐

结构类型: 偏正式成语

形成年代: 古代成语

标准拼音:

繁体字形: 鄭衛之音

英文翻译: the music of the states of zheng and wei

成语故事:

成语接龙: “郑卫之音”成语接龙

成语分类: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民间流行成语 春秋成语 战国成语

成语关注: 民间 音乐


【郑】:周朝国名。在今河南新郑一带。后为韩所灭。

郑字的详细解释

【卫】:1.保护:守卫。自卫。2.生活中或某些球类比赛中担负保护、防守任务的:门卫。后卫。3.周朝国名。公元前11世纪中叶建立。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。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。公元前241年在秦支持下复国。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。

卫字的详细解释

【之】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之字的详细解释

【音】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
音字的详细解释

思想 T开头的成语 百的成语 M开头的成语 G开头的成语 D开头的成语 连动式成语 史记的成语 Y开头的成语 诗经的成语 Q开头的成语 泛指